徐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2)
摘要 本文根据工业共生网络的概念,分析了共生网络的风险因素,结合案例调研数据,从共生网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角度和危害度角度,对共生网络风险的一级因素——技术风险进行了可能性评估,并对技术风险的二级因素——产品工艺设计风险进行了危害度分析,进而推广到整个共生网络风险的评估。
关键词 共生网络 风险 双因素法
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的概念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含义逐渐丰富而来的。 197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一次主题为“无废物技术和生产”的会议论文中就提出了对工业共生的最初构想[1]。1989年,Frosch和Gallopoulos在描述“工业生态系统”时受到启发,后来发展成为“工业生态学”的主要思想,他们认为在工业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消耗被优化,一个过程的输出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2],形成了“工业共生”比较具体的概念。同年,Ayres文章中提到生物圈和工业经济都是“物质转换的系统”,存在“工业共生关系”,工业代谢(Industrial Metabolism)能够导致物质流和废物流向更高效率的方向变化[3]。在1997年《工业生态学杂志》首刊中,总编ReidLifset评论了共生的物质交换以及在卡伦堡(Kalundborg)的实现过程,但又提醒读者“工业共生并不仅仅是关于共处的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而是一种全面的合作”[4]。经过大量学者的不懈研究,工业共生的概念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最权威的定义依旧是丹麦卡伦堡公司出版的《工业共生》一书中所下的定义,它认为:“工业共生是以共生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在这里该词被用来着重说明企业因相互利用副产品而发生的各种合作关系”[5]。由该定义可知,共生的本质就是企业间的合作,只是这种合作是以副产品的交换为纽带,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目标而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共生网络中各节点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从而迫使许多企业纷纷将自己所不擅长的业务外包,比如环境责任业务。所谓环境责任,袁增伟等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环境安全与健康知识培训。 (2)环境设计或生态设计。 (3)绿色消费策略。 (4)延伸生产者责任(废旧产品回收及资源化,也称逆向物流)。(5)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治理及废物资源化[6]。企业将其环境责仟分离,也就是其委托其它擅长该项业务的企业去“帮”自己完成,而这种“帮”是基于一定的报酬的,也就是企业通过委托一个可以信任的代理企业去帮助自己履行环境责任,同时,自己支付给代理企业一定的费用,从而形成所谓的委托—代理环境责任机制。其实,类似的合作机制还有很多,这种合作机制的相互叠加和发展,促使现代工业共生网络走向成熟。